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篇1
关于新编历史教材的几点变化。第一点变化,是突显了整体史观,淡化了阶段史观。新教材在各册的编写上不分古代和近现代史;空间上不再分中国史和世界史,而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三册,分别为必修一、二、三册。这种体系明确的体现了整体史观,向学生表明人类的文化发展是相互联系和古今传承的;告诉学生不要孤立的看待一个历史事物,世界是个统一体,人类历史也是统一体。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一脉相承的;某国的历史进程总是与世界相关联的,所以我们不能人为的把这种联系割裂,而应让学生对每个历史事件和国家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第二点变化,是新教材中对史实的描述性的语言增强,主观结论性的语言相对减少。历史学习就是把客观完整的史实呈现到学生面前,至于学生从中领悟到什么,领悟多深,那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因为我们的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对历史的认识可能有所偏差,所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部分史论性材料,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样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接受正确的历史观点,即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是更好吗?
第三点变化,是新教材的编写强调学习的探索性。注意探索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平衡。接受性学习,是指教师或教材呈现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让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探索性学习,是教师或教材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新教材除了设置专门的探究活动课以外,在课本中还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同时还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开展积极地历史思维活动。
第四点变化,就是新教材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都设置课前提示,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加以说明,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明确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课前提示的设置,对教师的教案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从而使教师的备课和上课有了侧重点和尺度。教师如果在新课开始前合理运用,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点变化,是积极而审慎地吸取以为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新成果,将历史叙述的下限,延伸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和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就、新特点和新趋势,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历史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告诉我们教师教给学生和学生学习的历史是活的历史,是发展的历史。
以上是新编历史教材的几个变化,这也说明了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新历史教材正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但我们不可否认它当中存在不少缺点。
第一个缺点,是对教师与学生的综合能力估计不足,初中历史教学开展比较薄弱,学生的历史素养较低,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很难衔接。学生也是“被动”的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其知识储备、能力水平、经验积累等都不足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出“主体”的作用,从而造成常规教学中新的误区。此外,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提出了挑战,由于教师工作的局限性,开发课程资源无论水平、能力还是时间,都非常有限。所以课堂教学就显的苍白无力,新课改在这方面过于急躁没有给教师一个过渡期,而是把遇到的困难全推给了教师。
第二个缺点是,新编高中历史课增加了相关内容,内容是以前的两倍多,但是教学时间未增加。因此说,教材内容过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材设计存在着新的繁、难、偏的情况,脱离学生实际的水平;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教材,本意是使教学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主题,但是知识横向联系跨度太大、跳跃太快,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变相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此外,新教材设有“学习与探究”课,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评价过程”等,但是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大部分学生自学兴趣不高,导致这些内容形同虚设。
第三个缺点,是新教材标题的设置,文字晦涩难懂,给学生的自学带来障碍。如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之二,“中国的古代艺术”的标题就有“‘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画中有诗”、“金声玉振”。这些标题叙述精彩,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但是文字晦涩难懂,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之二“神权下的自我”标题有“古典文化的再生”、“人性的启蒙”、“与上帝直接对话”,它们的内容明明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些已经被史学界和教育界公认的历史事件,为什么不直接给学生,让学生明明白白的掌握历史知识。
第四个缺点,就是新课程设想的先进、超前。但教学设计在现实中实施颇有难度,教学资源、硬件难以满足教师、学生的要求,课标、教材、教学用书的某些内容和建议缺乏可行性。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搜集和利用资源,但由于新教材不能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资料、教具、教辅、教学用书等缺乏,无法满足新课标的需要,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篇2
关键词:文明史观高中历史教学整合
一、高中历史课程与文明史观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采用课标“模块?专题”式的历史课程结构,古今中外贯通地编排。这种变化拓展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体例,人为地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散在不同的模块里,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后感觉知识很散乱,时空观不强。另外,由于知识编排跳跃性大,造成学生知识连贯性差。[1]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自学、多视角分析问题、中外对比等能力,这要在其初中历史学习后具备了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考察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展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古代朝代顺序了解不清、部分重大历史人物张冠李戴等等,严重缺失上述的学习能力。[2]
因此,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存在的种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材观以及处理教材的能力,思考怎样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取舍增减,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真正落实新课改。
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新课标、新教材吸收了许多新的学术成果和史学观念,文明史观是其中的一种。文明史观由来已久,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它为诠释历史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用文明史的范式解读新课程体系,适应近年高考命题用文明史观阐释人类历史的命题机制,对高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
二、以人民版必修(I)、(II)、(III)为例的探讨
(一)教材的整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I)、(II)、(III),我们大多将其理解为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文化史,多按其顺序来教授,但是这样会割裂历史的完整性。如讲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必然要讲到新兴地主阶级、私田的出现、土地政策以及法家的思想等等,但这一主题的内容在必修一,而有关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却在必修二和必修三,这样不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因此,根据文明史观的内涵,笔者认为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可借用数学中的纵坐标和横坐标。纵坐标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而横坐标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同时可掺入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比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具有时序特点的通史体系又没有打破现行的专题史教学。
总之,对于教材的整合,可以以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为主线,并说明这一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融入一定的现代化史观),再串之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可掺入中西方文明的比较,突出文明的交往、融合与多元性(融入一定的全球史观)。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时期、地区等不同的角度入手,多层次的整合教材、方便教学。
(二)教学的整合
教学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事实、结论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通过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1.以加强时序联系为目的的整合
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要素,但是在教材编写中,为了适应专题的分类,具有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往往被切割开来重新编排。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清历史事件的先后关系,须按时间顺序加以重排。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进行,如此整合,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其内在因果联系。[4]
2.以说明高中知识点为目的的整合
高中历史学习专题是在初中历史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现行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注重结论性阐述,史实部分有所削弱,在教学中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知识基础,对部分内容要加以强调,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历史背景知识在课本上没有适度展开的教学内容进行,某些条件下,这样的整合因为偏重叙事讲述,也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5]
3.以对比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采用的整合办法,一般采用列表比较。其好处在于可以把纷繁的头绪化为对比性强的条目,知识点的有序可以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理解。这种整合一般针对若干有可比较性、并可加以深入分析对比的知识点进行。
4.以突出核心问题为目的的知识点整合
现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仍在为高考服务,听从高考的指挥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常规考试中不常出现的知识点加以处理,目的既是为了缩短学时、突出主干,也是将相对更重要的知识点进一步厘清与突出。一般来说,常常把某些教材内容处理为另一部分教材内容的背景材料,或让学生自主归纳。这种整合一般针对在考试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在教材编写中又占较大篇幅的内容进行。一般来说表现为提炼历史背景,但也可表现为总结历史结论。[6]
综上所述,由于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近年高考命题机制中文明史观的引入,以及课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用文明史的范式来整合教材、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汉国,马世力等.历史?必修一、二、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著.整合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范晓云.中学历史课程的整合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6).
[5]王立.试析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7).
[6]王光宇.基于文明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初探[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篇3
关键词:内容;自主评价;学术成果
北师大版的《中国古代史》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地位,广受各大高校及学生的好评。很多考研学子都将这套教材作为历史学专业考研的参考教材,可见,此版本教材的确有超越其他教材的优势。笔者就北师大版本教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自己尚不成熟的一些看法,以求教于各位老师和朋友。
一、五大优点
教材与教材的区别之处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两个方面,北师大版《中国古代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编写的亮点
此版本教材优于其他教材之处在于它每一章节前的总体叙说及每一章节后添加了本章节的朝代世系表。这是很多教材所没有的,譬如朱绍侯等编写的中国古代史。总体的概述便于使用者在学习前了解该章节的大致内容和方向,利于使用者宏观掌握本章节内容。而朝代世系表能够使使用者以时间为轴,事件为点,有助于使用者理解和记忆。
2.编写的合理性
对于北师大版的《中国古代史》,笔者以为它的编排亮点体现在内容的合理整合,此版教材并不是将所有内容以时间顺序进行罗列。而是编者在去繁就简的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对重点内容进行详述,对只需浅尝辄止的内容,往往一笔带过。使学习者掌握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了解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反之,如果面面俱到会使使用者有坠入烟海之感。
3.内容的史实性
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提出后,给史学研究敲了一记警钟。对于历史,我们要用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严谨,是真实历史的及格分数线。而北师大版的《中国古代史》遵循这一原则,在很多内容的编写上都对材料的出处有所注明,这反映出校编者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不对历史胡编乱造抑或轻易发表言论,遵循“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原则。
4.自主评价
此版教材几乎没有对人物进行评价,这是一大进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对历史人物实际的描述,使学习者对人物形成自己的评价,尽量摆脱政治、阶级和宗教等因素的干扰,同时还能激发使用者(学习者)对历史的思考。
5.鲜有错字
不少教材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错字是高校教材的一个普遍现象,有文字的使用,就有出现错字的可能。北师大版《中国古代史》几乎未存在这样的现象。笔者以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出版物中的文字个个都有自己的特殊“使命”,错字往往体现出校对上的不严谨。因此,笔者认为北师大编校这种警觉之心以及防范错字的意识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同时,笔者以为实打实地逐字进行甄别、不放过任何一个错字,应该成为编校者的工作理念。
二、三大缺点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笔者在拜读北师大版《中国古代史》之际,发现了此版有一些不妥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部分历史内容存在争议
笔者拜读此版本教材时,发现多处内容仍存在争议。笔者简要列举一例:此版本对于“三监”的描述为管叔、蔡叔、纣王子武庚。但这只是学界的一种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三监”是指管叔、霍叔、蔡叔。山东大学冯浩菲教授在考证古籍以及对其分封地研究后,发文认为“三监”应是管叔、霍叔、蔡叔。并且第二种说法也是学界广为认可的说法。因此,笔者以为对于学界争议较大之处,应当将所有说法罗列,便于学习者认识到关于此点的争论。
2.未及时吸收最新学术成果
北师大版《中国古代史》在学术成果上未及时更新。此版本教材主要适用于本科大学生。就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认知水平来看,对于接收新的学术成果是十分有必要的。然而,在这一点上,北师大版还有所欠缺。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和推广历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历史教材作为历史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否能及时恰当地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考证,最先一说是公元前359年是第一次商鞅变法的起始年代,后杨宽《战国史》研究将公元前356年作为商鞅变法的起始时间。后黄中业《战国变法运动》证实了公元前356年为商鞅变法起始时间。虽有商鞅变法起始时间为公元前359年一说,但现今都基本统一使用公元前356年。笔者以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实力雄厚,而其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作为历史本科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吸收学术成果方面应走在前沿。
3.部分内容交涉不清
部分内容交涉不清也是此教材存在的一个问题。内容交涉不清,会带给使用者困惑与障碍。比如:教材在记叙魏的制度设置时,提到“建安年间,曹操还在霸府设置校事和刺奸之职。”在文中只对校事做了解释和阐述,并未对刺奸制度进行一字诠释,让使用者对刺奸制度一词无从所知。再如:教材在讲到元朝灭亡时,曾如此描述“……刘福通建立宋朝政权后……‘三辅震恐’”三辅指代何意,使用者难以理解。《中国古代史》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而是以历史教材的身份出现,因此,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知识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以上为笔者拜读北师大版《中国古代史》的所思所感,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相关问题不能具体而清晰地阐述,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胡胜武.历史研究要从史实出发[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1995(08).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三年级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25
我的日记精选(整理4篇) 2024-08-24
三年级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8-24
我的日记精选10(整理6篇) 2024-08-23
我的日记精选6(整理3篇) 2024-08-19
寒假趣事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8-16
优秀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8-12
出发作文初二作文(整理3篇) 2024-09-04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收集3篇) 2024-09-04
我是小小志愿者作文(整理9篇) 2024-09-04